分享到:微信
> 诗歌 > 诗词鉴赏 >

社日的诗意,社日赏析

<<回目录

【社日】

作者:王驾

鹅湖山下稻粱肥,豚栅鸡栖半掩扉。

桑柘影斜春社散,家家扶得醉人归。

【译文1】

鹅湖山下,庄稼长势喜人,家家户户猪满圈,鸡成群。天色已晚,桑树柘树的影子越来越长,春社的欢宴才渐渐散去,喝得醉醺醺的人在家人的搀扶下高高兴兴地回家。

【译文2】

鹅湖山下庄稼长势喜人,丰收在望,村子里家家户户猪满圈,鸡成群。天色将晚,夕阳西下,桑树、柘树的影子越来越长,春社的欢宴才渐渐散去,喝得醉醺醺的村民们在家人的搀扶下高高兴兴地回家了。

【诗意】

这首诗描写了江南农村的景象,从侧面表现了山村节日的欢乐气氛,描绘了山村农民辛勤劳动带来的富裕生活。首句“稻粱肥”既写出一派丰收在望的兴旺景象,同时又为后面写欢乐气氛埋下伏笔,第二句点明“社日”的气氛,以静衬动,村子里猪归圈,鸡回巢,人去门关,人们从这一片寂静中仿佛看到了“春社”地点的热闹场面,说明家家户户都在喜庆欢乐之中。结尾一句“家家扶得醉人归”承接前文,既进一步从侧面写出了社日的盛况,又与前文“半掩扉”相互照应,刻画了庄稼人淳朴厚道的形象,“家家”和“醉”的巧妙搭配,形象地描写了农民尽欢而散的心情,这一句是全诗的总结,写尽了丰收的喜悦,节日的欢乐和农民的性格,充满了浓郁的生活气息。

这首诗真实感人,刻画交织,每句诗都是一幅欢乐横溢的图画,读来令人美不胜收。

【赏析1】

古时的春秋季节有两次例行的祭祀土神的日子,分别叫作春社和秋社。古代百姓不但通过作社活动表达他们对减少自然灾害、获得丰收的良好祝愿,同时也借以开展娱乐。在社日民众集会竞技,进行各种类型的作社表演,集体欢宴,非常热闹。宋代诗人杨万里《观社》写道:“作社朝祠有足观,山农祈福更迎年。忽然箫鼓来何处?走煞儿童最可怜!虎头豹面时自顾,野讴市舞各争妍。王侯将相饶尊贵,不博渠侬一晌癫!”王驾《社日》虽没有一字正面写作社的情景,却描绘出了这个节日的欢乐。

诗一开始不写“社日”的题面,却从村居风光写起。鹅湖山,在今江西铅山县境内,这地名本身十分诱人。湖的名字使人想到鹅鸭成群,鱼虾满塘,一派山明水秀的南方农村风光。春社时属仲春,“稻粱肥”,是指田里庄稼长得很好,丰收在望。村外风光如此迷人,而村内到处是一片富裕的景象,猪满圈,鸡栖埘,联系第一句描写,真可以说是五谷丰登、六畜兴旺。诗一开始不写“社日”的题面,却从村居风光写起。虽只字未提作社的事,先就写出了节日的喜庆气氛。这两句也没有写到村居的人,“半掩扉”三字暗示村民都不在家,门儿都半掩着。古人常用“夜不闭户”表示环境的太平安宁,“半掩”而不上锁,可见民风淳厚,丰年富足。这个细节描写是极有表现力。同时,它又暗示出村民家家参加社日,巧妙地将诗意向后联过渡。

后两句写“社日”正题。值得注意的是诗人没有就作社表演热闹场面着笔,却写社散后的景象。“桑柘影斜”,夕阳西下,树影在地越来越长,说明天色将晚。古代习惯,祭社之处必植树。所谓“故园乔木”,即指社树,它象征乡里,故受人崇拜。其中桑、梓二木即古人常用为社树的树种。此诗的“桑柘”紧扣社日,即此之谓。可见笔无旁鹜。同时,村里植有“桑柘”,可见养蚕也搞得不错。遣词用语体现出诗人的艺术匠心。春社散后,人声渐少,到处都可以看到喝得醉醺醺的村民,被家人邻里搀扶着回家。“家家”是夸张说法,说明醉倒情形之普遍。诗未写社日的热闹与欢乐场面,却选取高潮之后渐归宁静的这样一个尾声来表现它,是颇为别致的。它的暗示性很强,读者通过这个尾声,会自然联想到作社、观社的全过程。“醉人”这个细节可以使人联想到村民观社的兴高采烈,畅怀大饮,而这种欣喜之情又是与丰收分不开的。

此诗不写正面写侧面,通过富有典型意义和形象暗示作用的生活细节写社日景象,笔墨极省,反映的内容却极为丰富。这种含蓄的表现手法,与绝句短小体裁极为适应,使人读后不觉其短,回味深长。当然,在封建社会,农民的生活一般不可能像此诗所写的那样好,诗人把田家生活作了“桃花源”式的美化。但也应看到,在自然灾害减少、农业丰收的情况下,农民过节时显得快活,也是很自然的。

【赏析2】

所谓“社日”,是古时候人们祭祀土地神的日子。民俗中有春秋两祭,称为春社和秋社。从诗的内容上看,我们不难发现,王驾的《社日》显然写的是春社。

诗的起笔两句:“鹅湖山下稻粱肥,豚栅鸡栖半掩扉。”从村居风光着墨,“稻粱肥”叙写的是庄稼的长势,一个“肥”字,跃然纸上的是丰收的景象,而孕育其中的则是农人的喜悦。一片风景何尝不是一种心景,诗人以“肥”字统摄全诗,笔触也渐渐由村外的靓丽风光移至村内,“豚栅鸡栖”,说通俗一点,就是猪归圈,鸡回巢。诗人信手拈来,借这农村生活中最为常见的生活场景,以六畜的兴旺渲染出节日的喜庆气氛。在这里,我们不仅能领略到山野的自然景观,还仿佛可以嗅到裹杂着的泥土气息,听到那久违的鸡鸣犬吠。见猪见鸡,而唯不见人。农人家家“半掩扉”,“半掩”可见民风的淳厚,很有点“夜不闭户”的太平安宁之气。然而,人又去哪儿了呢?这样又构成了一种悬念,极为巧妙地将诗意向后联过渡。

“桑柘影斜春社散,家家扶得醉人归。”诗人并没有将笔墨集中于“社日”表演的热闹场面,而是把“聚焦点”集中于“社散”之时。桑树、柘树的影子斜斜的,长长的,既是夕阳余辉的照射,又是农人心境的体味,“桑柘”还暗示出了山野蚕业的火红,可见诗人用语的艺术匠心。“家家扶得醉人归”,结句造语奇峰突起,更是神来之笔,可谓全诗的精髓之所在,大有点铁成金的妙用。正因为有了这“醉”,前文的“肥”,也就落到了实处。因“肥”而“醉”,又因“醉”而映衬了“肥”,“肥”的是庄稼,“醉”的是农人的心呀。同时,“醉”还扣住了“社日”的正题,衬托出社日的盛况。

诗人未有一字正面写社日,却通过一些极富有农村生活情调的画面勾勒,诸如“稻粱肥”、“醉人归”和“豚栅”、“鸡栖”,烘托出山村节日的欢乐,反映的却是农人辛勤劳动带来的富裕生活。

全诗朴实、真切,无一丝刻意雕琢之痕迹,犹如一幅淳朴而又情趣盎然的乡村风俗画。它不同于近乎幻想的桃花源,而是更具有现实意义的田园生活。可以说,它是晚唐诗中的别具一格之作。

【赏析3】

在这首诗中,诗人通过祥和、富庶的生活画面的描绘,烘托了山村节日的欢乐,反映了农民们凭着辛勤劳动带来的富裕生活。

“鹅湖山下稻粱肥,豚栅鸡栖对掩扉。”诗人首先从大处的“鹅湖山下”着笔描写秀美喜人的山村风光——“稻粱肥”。“稻粱肥”描写的是庄稼的长势,也是在描写风光的秀美。一个“肥”字,写出了小山村外丰收在望的景象。诗人以“肥”字统摄全篇,紧接着又从村外写到村内,村外是一派丰收在望的喜人景象,村内又是什么样呢?诗人选取了极具代表性的“豚栅鸡栖”和“对掩扉”,虽然所写事物不多,但是小山村的繁荣富庶、民风淳朴却跃然纸上了。“豚栅鸡栖”,猪进圈了,小鸡也都上架了。猪满圈,鸡成群,其他牲畜自然也是不会少的,从中我们不难想象小山村那种繁荣富庶的景象。“对掩扉”,家家户户的门都没上锁,而是虚掩着,很有点“夜不闭户”的太平安宁之气象,足见小山村令人向往的淳朴民风。读到这里,不能不引起人们的疑问,人呢?都去哪儿了?这又使作品构成了一个悬念,自然而然地过多到下文。

“桑柘影斜春社散,家家扶得醉人归。”在这里,诗人并没有描写“社日”的各种热闹场面,而是着眼于“春社散”的情景。“桑柘影斜”,告诉了读者“春社散”的时间。“家家扶得醉人归”,写出了山村人们在春社活动中的尽情与酣畅,这一结句奇峰突起,大有点铁成金的妙用。正因为有了这“醉”,前文的“肥”才有了着落。因“肥”而“醉”,又因“醉”而映衬了“肥”,“肥”的是庄稼,“醉”的是人们。同时,“醉”还扣住了“社日”的正题,衬托了社日的盛况,也蕴涵了山村人们的喜悦和诗人对山村生活的向往。

在写法上,作品一方面是得益于侧面描写。作品无一字正面写“社日”,而是通过“稻粱肥”、“豚栅”、“鸡栖”、“醉人归”等一系列富有农村生活情调的画面的勾勒,烘托山村节日的欢乐,以及山村人们辛勤劳动带来的富裕生活。

另方面,作品描写朴实、真切,没有刻意雕琢的痕迹,犹如一幅淳朴而又情趣盎然的乡村风俗画。

【赏析4】

王驾是晚唐诗人,他的诗名远远不及同时期的李商隐、杜牧等,诗作似乎也不多见于各类的典籍,然而他的这首《社日》,却以其淳朴敦厚的诗风,在浩瀚的唐诗中占据了一席之地,唱出了那属于他自己的歌声。

所谓“社日”,是古时候人们祭祀土地神的日子。民俗中有春秋两祭,称为春社和秋社。从诗的内容上看,我们不难发现,“社日”是古时候人们祭祀土地神的日子。民俗中有春秋两祭,称为春社和秋社。 “鹅湖山下稻粱肥,豚栅鸡栖半掩扉。”从村居风光着墨,“稻粱肥”叙写的是庄稼的长势,一个“肥”字,跃然纸上的是丰收的景象,而孕育其中的则是农人的喜悦。一片风景何尝不是一种心景,诗人以“肥”字统摄全诗,笔触也渐渐由村外的靓丽风光移至村内,“豚栅鸡栖”,说通俗一点,就是猪归圈,鸡回巢。诗人信手拈来,借这农村生活中最为常见的生活场景,以六畜的兴旺渲染出节日的喜庆气氛。在这里,我们不仅能领略到山野的自然景观,还仿佛可以嗅到裹杂着的泥土气息,听到那久违的鸡鸣犬吠。见猪见鸡,而唯不见人。农人家家“半掩扉”,“半掩”可见民风的淳厚,很有点“夜不闭户”的太平安宁之气。然而,人又去哪儿了呢?这样又构成了一种悬念,极为巧妙地将诗意向后联过渡。 “桑柘影斜春社散,家家扶得醉人归。”诗人并没有将笔墨集中于“社日”表演的热闹场面,而是把“聚焦点”集中于“社散”之时。桑树、柘树的影子斜斜的,长长的,既是夕阳余辉的照射,又是农人心境的体味,“桑柘”还暗示出了山野蚕业的火红,可见诗人用语的艺术匠心。“家家扶得醉人归”,结句造语奇峰突起,更是神来之笔,可谓全诗的精髓之所在,大有点铁成金的妙用。正因为有了这“醉”,前文的“肥”,也就落到了实处。因“肥”而“醉”,又因“醉”而映衬了“肥”,“肥”的是庄稼,“醉”的是农人的心呀。同时,“醉”还扣住了“社日”的正题,衬托出社日的盛况。 诗人未有一字正面写社日,却通过一些极富有农村生活情调的画面勾勒,诸如“稻粱肥”、“醉人归”和“豚栅”、“鸡栖”,烘托出山村节日的欢乐,反映的却是农人辛勤劳动带来的富裕。

【上一篇】 【回目录】 【下一篇】